家長園地

電子學習要點您要知

撰文:課程發展總監梁嘉敏小姐
疫情以後,電子學習已是無可避免。家長亦會下載不同的平板電腦程式給小朋
友使用,希望他們可以在互動或富趣味性的畫面和聲音中學習。究竟哪些動畫
和應用程式對小朋友的學習有好處呢?父母使用多媒體幫助小朋友學習時又應
該注意甚麼事項呢?
根據年齡使用電子學習的時間
在幼兒時期,由於負責統籌五官的腦部區域正急速發展,筆者不建議 0 至 2 歲
的小朋友經常或過分依賴使用電視或平板電腦學習。這是因為電視或平板電腦
的影像均在極高頻閃動,幼兒的眼睛及腦袋會在不自覺下不斷接收刺激,久而
久之,視覺刺激便成為了習慣,大腦發展也受到影響,導致專注力下降。
有些家長說:「我的孩子看電視玩 iPhone 時很專心的,反而看書便沒有心機了
,所以我買很多學習性的動畫給她看。」家長可有想過,如果眼睛和腦袋都習
慣了不斷受刺激,相對靜態的東西如書本和老師的講解便自然地變得沒有趣味
了,如果您還繼續讓幼童依賴豐富的畫面來學習,將來總有一天他們需要面對
書本學習的時候那怎麼辦呢?

2 歲以上的幼兒由於腦部發展較為成熟,所以家長可有限度的讓 2 歲以上的孩
子使用電視和電腦來學習。而時間也應該由每天不超過 15 分鐘為起步點,年
紀大一些可以看多一點。因為隨著兒童年紀的增長,電腦或電視的高頻閃動對
腦部發展的影響會相對地減低。
建議使用多學習模式
雖然顯示屏對兒童的專注力有影響,筆者並不認為使用電視和電腦學習沒有可
取之處。多媒體或電腦程式可以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小朋友更喜歡
學習,學得更快更多。不過小朋友除了利用互動性高的多媒體來進行學習,他
們亦需要適應其他互動性較低的學習模式如圖書和單向式的講解等,並從中尋
找學習的趣味。家長應該為子女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途徑,如帶子女上圖書館、
跟子女玩一些益智遊戲、到博物館參觀,往自然教育徑散步,甚至在餐廳時教
子女閱讀英語的菜單等等,令子女多嘗試不同的學習模式和方法,從而尋找學
習的樂趣。

怎樣選購合適的多媒體電子學習產品?

  • 該產品最好沒有非學習性質的元件可供小朋友自己下載或開啟。例如,倘若
    孩子使用 iPhone 或 iPad 學習,家長千萬別讓孩子打開其他程式,確保孩子在學
    習而非玩樂。
  • 可使用有分段或節數的學習產品。很多家長都會說要孩子停止使用電子產品
    的時候,孩子容易有不良的情緒反應。所以筆者建議產品需要分不同單元
    (Chapter),而家長可以限制孩子只觀看或完成一個單元。
  • 產品適宜有互動的元素和需要孩子作出不同方式的回應。倘若多媒體產品只
    是提供單向的教學模式,這並不是好的產品。例如,產品只能讓孩子坐著去聽
    資訊,或看後不需要作出任何反應,我們便稱為「單向學習」,我們應該避免
    使用「單向學習」的產品。如產品能夠讓小朋友一起唱歌、一起做動作、一同
    串生字和朗讀和回答問題,這便是應該選擇的產品。
  • 又例如有一些產品雖然能讓孩子回應,但每次都是回答同樣的性質答案,例
    如每次都是要按一個按鈕去回答,這樣孩子的反應便會較為緩慢,變成「機械
    人式」學習,影響往後的學習動機和多角度思考能力,這類產品我們應該要避
    免。
    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使用電子產品學習的時間不可以過長,而且家長亦應該為子女定下每天或每星
    期可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例如,孩子每天最多只可以在做完功課後使用電腦
    半小時,如果半小時已到,孩子必須要遵守承諾,暫停使用產品。而家長亦可
    以跟子女一起定下每天的時間表,分配做功課、玩樂、上興趣班、適用電子產
    品等活動的時間,好讓子女了解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計劃,有節制,這樣不單可
    以鍛煉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Self Management),也可以有效限制使用電子產品的
    時間。
    以使用電子產品作為獎勵
    倘若孩子喜歡使用電子產品學習(通常也十分喜歡的),父母可考慮以使用產
    品作為獎勵,例如孩子每次乖乖在半個小時內吃完飯,或每次有質素地完成功
    課後,我們便可以答應他們使用三十分鐘的電子產品。
分類
未分類

別讓孩子成為夫妻間的「第三者」

撰文:Aunty Anne 爸媽加油站
男女相遇、相知、相愛,然後共諧連理,組織屬於自己的家庭。夫妻承諾無論順逆都會一生愛
護尊重對方,夫妻關係順理成章成為家庭的支柱,它是這個家庭的一切,是家庭的初心!
孩子的來臨,完美了家庭的組織,同時亦令情況變得繁複:由單一的夫妻二人關係,衍生出父
母、父子和母子關係,若祖父母輩參與照顧,則如此類推。面對孩子的福祉,大家各有意見和
立場,要磨合絕對不簡單。
大家只要細心想想便會明白,夫妻和父母雖然是同樣的兩個人,但這兩重身份其實是有著不同
的需要和考量。幼兒的加入令夫妻二人戰戰兢兢地揹起父母這身份,雖然辛勞卻是甜蜜滿溢滿
。幼兒嬌弱無力,父母親當然要加倍保護和疼愛,全神貫注地把焦點放在幼兒身上,這段時間
無可避免地忽略了伴侶、甚至自己的需要,亦可以理解。
可是,父母在嬰幼兒時期撒出的全天候保護網,没有隨著孩子長大而適時退場,放手讓孩子闖
蕩自己的人生路。現代家庭把孩子奉若神明,主宰著家庭的運作,父母的角色大大掩蓋了夫妻
關係,夫妻從對方身上再也得不到期望以內的諒解和感激,關係漸漸轉淡,甚至越走越遠。夫
妻關係轉差,第三者竟然是自己的孩子,實在諷刺。
更糟糕的是,和諧的家庭關係其實是孩子健康、快樂、正面成長的最重要元素。面對父母的不
協調,孩子常常被捲進這股漩渦之中,為父母親平衡關係,分擔了不該屬於他們的情緒。孩子

不懂得如何處理和釋放的這些憂慮,他們的情緒和行為都會出現問題,但父母卻只管叫孩子努
力讀書,認為這是孩子的責任。孩子卻終日擔憂家不成家了,讀書又有何用!這正是現代家庭
問題的寫照。

「親子更要親夫妻」,是為了貫徹地執行當日建構家庭時相知相愛的初衷。要知道孩子只是家
庭的過客,終有一天要離巢,建立屬於自己的家,而夫妻倆最後只剩彼此,唯有好好珍惜老伴
,無忘初衷,才可以走過高山低谷,相敬如賓走到老!

究竟是濕疹定皮膚敏感?

撰文:楊明霞中醫師

踏入初秋,除了開始感受到一陣陣涼風外,也同時察覺到四周的朋友開始「身癢」,皮膚問題又找上門了!不少人因而急急求診,並不斷查詢是否已患上不能根治的濕疹。雖然濕疹本身就有不同類別,但從發病機制來看,與皮膚敏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究竟皮膚敏感與濕疹又應如何識別呢?濕疹又是否這樣可怕呢?

  1. 病發的原因

濕疹 (eczema) 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炎,不具傳染性。中醫稱濕疹為「濕瘡」,是很常見的皮膚病。濕疹的內在因素包括體質、情志和腑臟功能失調,而外在因素則包括風、濕、熱阻於肌膚。「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人體的正氣虛弱,自身免疫系統功能低下,風濕熱邪浸淫於肌膚,便會形成濕疹或加重濕疹。

而皮膚敏感又稱蕁麻疹,發病與某些食物敏感或接觸物有密切關係,常見的皮膚敏感有兩類,包括接觸外來物的刺激而引發肌膚的過敏,例金屬、塵螨和化學物質等致敏原。第二個原因是食物敏感所引發不同程度的皮膚敏感問題,而出現紅斑、乾燥和脫皮等狀況,痕癢之餘更會有抓到「一撻撻」的情況。

  1. 患處外形的不同

在皮疹的形態方面,皮膚敏感一般會在患處出現泛紅,甚至風圑,搔抓後會加劇。急性期的濕疹會出現紅疹、滲液和出血等情況,慢性濕疹則會出現角質層增厚,表面凹凸不平,不經搔抓亦會出現乾燥,甚至乾裂的情況。這些增生的角質層一但被抓脫,除了會出血外,更會出現滲液的情況。而且,濕疹可生於身體任何部位,例如耳、頭、面、手、臍部和小腿等地方,但卻對稱分佈,患者會感到非常痕癢,當用手搔癢時常引致皮膚糜爛、滲出瘡液甚至含濃,而且反覆發作,使皮膚表面變得粗糙,瘡痂隆起。

  1. 治療方法殊途同歸

皮膚問題主要與風、濕、熱三種邪氣有關,特別是濕邪,濕可蘊熱,發為濕熱之證,久之濕則傷脾,熱則傷陰血,而致虛實夾雜之證。由於患者先天稟賦(即先天賦予的體質因素)不耐,脾胃受損,失其健運,濕熱內生,又兼受風邪,內外兩邪相搏,風濕熱邪浸淫肌膚所致。患者的體質一般屬於先天性脾胃虛弱型,當進食過量辛辣和蝦蟹海鮮等高刺激性的食物,又或於夏季大量進食生冷食物,以致濕毒困身,便容易引致脾臟運化失常,增加患上皮膚敏感的機會。

所以,戒口對皮膚問題的治療十分重要。皮膚病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應禁食「發物」。「發物」是指能誘發皮膚病患者出疹,病情加重的食物,發物主要包括海鮮類、牛肉、甜食、辛辣及酒等食物。病者亦應避免各種刺激皮膚的因素,例如抓癢、用鹼性強的肥皂、沖涼液或過熱的水洗澡,另外不要讓陽光直接照射患濕疹的地方及做出汗太多的運動等都會對濕疹有紓緩作用。

痴身:分離焦慮

痴身:分離焦慮

撰文:香港註冊心理學家 程衛強 

嬰兒約在九個月開始,孩子變得異常癡身,即使媽媽上洗手間,也可能會顯得非常的焦慮,抱緊媽媽不放,甚至放聲大哭。

分離焦慮可以引申出兩種不同的反應。在某些情況下,與照顧者分離時,嬰兒會出現尋求依附的行為,如抱著媽媽不放、用盡方法找尋媽媽、或不論媽媽到那裡就爬到那裡等等(Ainsworth, Bell, & Stayton, 1971);分離亦可能會衍生出絕望、對抗、分離(Detachment)等行為,視乎分離的時間(Bowlby, 1960; Robertson & Robertson, 1989)。

孩子面對分離的反應,亦會因應不同的環境而有所改變,例如在熟悉的家居環境中,較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孩子會出現較少的憂慮感(Ross, Kagan, Zelazo, & Kotelchuck, 1975)。

在孩子約七個月時,物件恒存概念開始出現,他們明白即使看不見某人或物,不代表他消失了。當孩子能夠建立這個概念,他們的分離焦慮會相對降低。若媽媽能夠經常與孩子溝通、表示出對嬰孩的正面情緒及感覺、並給予適當刺激及協助者,孩子較易掌握並應用物件恒存概念於物件及人身上(Chazan, 1981)。

協助孩子協助分離焦慮,需要一定的時間,讓孩子與照顧者發展出親密的、依附的情感關係(Attachment),並待孩子本身的發展成熟,方能湊效。以兩歲的幼兒來說,他們能夠以照片來緩和他們與照顧者分離的愁情(Passman & Longeway, 1982);三歲的孩子甚至可以於父母不在場的情況下,在祖父母家過夜。

孩子能否培養出此等「能耐」,取決於照顧者與孩子能否建立出緊密的情感關係,當相互間的關係得以建立,孩子可以透過想像父母的形像,及回憶父母的愛,以安撫他們因分離而出現的焦慮感(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為甚麼小朋友吃飯時總是不專心?

 

撰文﹕協康教育心理學家團隊
不少4至5歲的孩子吃飯時喜歡東張西望、弄這弄那、不專心,原來有機會跟他們操作
餐具「笨手笨腳」有關之餘,還可能與他們的專注力時間較短、時間觀念仍在發展、
對四周圍環境充滿好奇,甚或想逃避吃飯有關。
專注時間較短
4至5歲的孩子,一般都需要比成年人較長的用餐時間,一方面由於他們對餐具的運用
還能是不太熟悉,會出現「論盡」情況;另一方面,孩子的咀嚼及 腸胃的消化能力未
成熟,所以花上較長時間用餐,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有些孩子因為專注時間較短
,自製能力低,又沒有時間的觀念,他們容易受到四周的環境吸引,看得高興忘我時
,就連前面的飯菜也忘記了,往往要父母再三催促提醒, 才能繼續進膳,導致拖長了
吃飯時間。
父母面對專注時間較短的孩子,可以嘗試營造一個固定、安靜、熟悉及佈置簡約的用
膳環境,給孩子定立一個合理吃飯時間的上限,並不時提醒孩子吃飯的時限,務求在
時限前完成進食。

對四周環境好奇
另外,也有些是天生「觀察型」學習的孩子,他們的好奇心強,經常透過眼睛觀察去
學習新的事物,就連在吃飯的時候也會用眼睛「東張西望」繼續學習,雖然他們在 吃
飯的時候會四處張望,給人很不專心的感覺,然而,他們很少會因此而「忘記」了吃
飯,只是在一邊吃時一邊望,陶醉於他們的眼睛觀察當中。 對於觀察學習型的孩子,
與其讓孩子東張西望,家長不妨在孩子吃飯的時候,與他們一起閱覽圖書,培養孩子
閱讀的興趣。
當然,也有些是「混合型」的孩子,也有些東張西望的孩子,則是為了逃避自己不喜
歡吃的飯菜,故意拖延時間,又或是故意做些小動作來吸引別人的注意罷了。 所以,
若要解決孩子吃飯時東張西望的狀況,家長先要細心觀察及了解孩子的問題所在。
吃飯毋須過急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速,吃飯的時間也越來越短,有時為了趕時間,看見孩子慢條斯理
地吃飯的模樣,真叫家長心裡著急起來。 說到底,若是時間許可的話,還是應該給予
孩子充足的用餐時間,讓他們可以慢慢咀嚼,品嚐食物的滋味。 ;最後,家長也可考
慮適度減少孩子進食的份量,讓他們較容易在飯桌上完成飯餐,一方面可減少父母與
孩子在飯桌上衝突的機會,另一方面當孩子因為感到肚餓而 要求更多飯餸,直接增加
他們進食的動機。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遇見「錯配」的孩子,是家長成長的契機

遇見「錯配」的孩子,是家長成長的契機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asian-single-mom-headache-raising-two-2123600492

撰文: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及全球職業發展師賴舜薇

孩子出生的時候,人們喜歡討論他的長相,將他與父母哪裡長得相似作為談資,議論他遺傳了父母哪些漂亮的外觀。 大一些,脾性出現的時候,也喜歡探究他的個性到底像了誰。

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相處,一般都比較容易,因為個性、喜好上的類近,心也容易走得近,如果孩子與自己性情相近,當家長的,似乎也容易些。 但上帝好像喜歡和我們開玩笑一樣,往往給我們「錯配」了孩子:活潑外向的媽媽收穫安靜內斂的女兒;脾氣暴躁的父親面對多愁善感的兒子;不懂玩樂的媽媽遇上享樂主義的兒子。

來求助的父母共同點都是與「錯配」的孩子有相處困難。他們不能接納孩子的天性,不能理解孩子的做法,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調教自己的孩子。

那位外向活潑的媽媽向我「投訴」:「女兒做事磨蹭,畏手畏腳,在外不敢交朋友。 」她百思不得其解:「刷牙有什麼難的? 上英文課有什麼怕的? 認識其他小朋友,有什麼好害羞的呢?」為甚麼她女兒一點都不像她,卻像那位優柔寡斷,內向膽小,無所作為的父親呢?  說著說著,她已經間接告訴我,她的問題是不接納自己的配偶,是將對配偶的不滿嫁禍到他們的女兒身上。所以,問題不在她女兒,而是在他們的夫婦關係上。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little-asian-boy-angry-his-fatherblack-387639454

那位脾氣暴躁的父親不得不前來「討教」,是因為他兒子只和媽媽好,不和他好,他深愛兒子,不希望兒子長得像女孩子一樣,多愁善感,哭哭啼啼,孩子越大 ,他越著急。 但辱駡、嚴令之下,孩子不但沒有變得堅強,反而出現更多退縮,圍著媽媽不肯離開。 明白之下才明白,原來這位父親,就是在棍棒和辱駡聲中長大的。 他以為自己的堅強來自於這樣的教育,而不曉得,那些造成他心靈傷痛的經歷,已經成為他的內隱記憶,影響著他與兒子的相處。

聲稱自己不會玩樂,不需要玩樂的母親對一門心思只有玩的兒子束手無策。 她說兒子對待學業馬虎大意,對待玩樂卻持久專注,如何讓兒子扭轉對學業的態度呢? 我對這位母親的報稱感到好奇,什麼人會不喜歡玩呢? 尋求快樂是每個人的天性,為何她堅稱自己是不需要娛樂的人呢? 原來她小時候也貪玩的,但卻受到母親的嚴苛管教,不許她「浪費」時間。 她的生活裡面漸漸沒有了玩伴,纏著和母親玩的時候,她的母親在遊戲中依然嚴肅認真,對她當仁不讓,於是她常常輸,也常常傷心,漸漸地,她就厭惡玩遊戲了 。 她的母親「成功」塑造出一個「不喜歡」玩耍的她,一個看起來堅強,專注學業的她,但同時也塑造了一個刻板、自卑、缺少快樂的她。 難怪她不懂跟天生快樂的兒子相處了。

原來上帝為我們「錯配」孩子,是別有用心。 祂想我們在與孩子相處的挫敗中,反思自己與配偶、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從而理順這些關係,化解這些心結。

家長對孩子的不接納,就是對自身的不接納,對孩子沒有信心,就是對自身的不自信。 籍著照顧「錯配」的孩子,父母感到困難,繼而察覺到自己的痛處,在治療師的協助下,開始自我探索之旅。 他們理清、理順自己的家庭關係,並從中獲得重生和成長。 孩子是天生的,沒有錯配的,讓我們善用這種成長的契機吧!

做一個多表情、姿勢的父母!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林何佩儀

孩子在 6 個多月大的時候牙牙學語,不停地發出聲音和單字,還喜歡玩有聲音的玩具。但他們在未學會說話前,其實已懂得用啼哭、聲音、面部表情、手勢或身體語言來與身邊的人溝通。事實上,幼兒是先學習以表情和手勢與人溝通,接著學習口語溝通,最後便學習以文字溝通。因此,準確認知他人的表情,有助於判斷他人的情緒和態度,從而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情緒及社交能力的發展。而父母的面部表情、動作和姿勢,往往都是最吸引孩子的。

孩子會對父母的表情和情緒,作出觀察和反應。例如溫柔的表情可使他們放心與你溝通、微笑能加強孩子表達的信心、當父母點頭示意則表示接納。透過這些發展,使幼兒逐漸了解、學會和關心人的情感。而表達情緒的身體部位各有不同,可以把表情分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語言表情三種。

要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家長有幾方面需要注意:
1. 當孩子還未能清楚看到父母的表情,建議可多用行動替代說話來回應,例如抱緊他、親親他、撥動他的頭髮,或者輕輕撫摸他的臉蛋,這些都是說話以外的另一種是語言溝通的重要方式。

2. 父母若能落實在生活中,扮演一個有童心和多表情的父母,這樣孩子就能從父母的面部表情上,學會豐富的情感和表達技巧,將來必定一生受用不盡。

3. 不少親子相處型態是「不互動」- 雖然在一起,但沒有眼神接觸、對話、交換訊息或動作,更沒有分享情緒,因為大家都在看電視、電腦和手機,或各做各的事情。眼神接觸可訓練專注力,所以常用關心的眼神注視對方,聆聽對方分享,是良好的溝通條件之一。

4. 營造清靜簡單的環境,有助孩子集中精神,當他們清楚看到你的表情,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全面溝通。所以,當溝通時適宜關掉發聲的物品,包括電視機、平板電腦,或拿走他心愛的玩具。

父母在孩子成長的路途上,願意給予無條件的愛和充足的溝通空間,讓孩子覺得被接受時,他們方能破繭而出。孩子都喜歡父母欣賞自己,所以鼓勵的效果往往比較大,無論眼神還是說話,都可以多用。

小朋友好「論盡」,點算好?

家庭婚姻及藝術治療師高詠愛Wendy

家長不時都會提到,小朋友很多時會笨手笨腳,可能很容易跌倒或掉了東西。其實這個跟手眼協調有關,甚至跟我們的手指肌,怎樣訓練小朋友的手指肌亦有關係。現在很多玩具都可以從小朋友幾個月大的時候,訓練他們的手指肌。

很多家長都知道不少遊戲可以訓練手指肌,其實除了手指肌之餘,究竟怎樣訓練他們拿東西、捉緊一些東西或用手指拿東西?平衡力也很重要。

其實很多玩具都可以訓練平衡力,再加上手指肌都一樣可以訓練得到。例如形狀顏色層層疊遊戲,他們有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顏色,以及不同數目字在上面。如果小朋友摘骰子,摘了綠色和2,他就要找出綠色和2。然後再摘骰子是藍色和5,他就要找出藍色和5,繼續疊上去。這樣可以訓練小朋友怎樣疊才可以不掉下來呢?怎樣可以平衡呢?

另一款玩具是俄羅斯方塊積木,較層層疊複雜,小朋友或會更感興趣。小朋友可以移動積木底部,再疊上俄羅斯方塊積木。這款玩具會有一定難度,訓練到小朋友的手指、思考、手指肌及平衡力。

當然笨手笨腳和不小心都會跟他們的專注力有關,例如小朋友拿著一杯水時,但他的眼睛不是看著那杯水,而是在看著電視機或在聽周邊的大人說話。因此除了訓練他們的手眼協調以及平衡力之餘,亦要訓練他們的專注力。

處理親子矛盾時,如何有效安撫小朋友情緒?

家長園地

Source: Parenting Education Specialist, Ken Sir

From time to time, conflicts may arise between children and adults. In handling these conflicts, communication skills with children are very important, and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starting with “you” and starting with “I.”

Once, I was at the elevator entrance and saw a child trying to press the elevator button, but another child pressed it first. The child’s emotions immediately became volatile, and although the mother tried to bend down and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s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calm the child’s emotions. What was involved in the situation?

This involves the mother using a few phrases, including “don’t cry”, “what do you want?” or “do you want me to go down to the next floor and let you press the button?” I want to remind parents that if they want to calm a child’s emotions, they should avoid using these types of phrases.

If we want to calm a child’s emotions, we can try using “I”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ntence, such as “I see you…”, “I know that you really want…”, and “Mom and Dad understand you”. When a child hears these words from their perspective, they will feel that you are on their side rather than opposing them.

In this way, through your body language—calming and hugging—it helps the child gradually learn to be calm and then slowly instill what you want to teach them. This would be very good.

如何從小建立自信?

家長園地

資料來源:雅士圖國際幼稚園校監胡善盈校監

  家長可能會問有甚麼提示可以幫助小朋友從小容易建立自信?我認為年紀小的小朋友是很需要愛,他可能比較自我,可能很著重自己與照顧者的關係,所以我覺得與父母及照顧者的關係很重要。如果他對周邊的人有足夠信任,都會令到他日後與他周邊的人建立關係時更容易。

  第二點就是很多家長,現在會經常去Play Group。很多時候家長帶小朋友到親子班,可以完全不跟其他小朋友有交流,都能結束親子班。所以很多時候家長說不如多些帶他外出玩,其實多些外出玩或者多到Play Group,不等於小朋友的社交能力或需要與小朋友的社交機會會增加。以學校Play Group為例很,學校盡量都會鼓勵小朋友之間多些互動,例如交換一些物件,甚至是照顧身邊的人。希望小朋友懂得分享或照顧其他人,這些會幫助他以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係。